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放歌彩云南 银龄颂华章”合唱展演活动盛大启幕

体育正文 99 0

“放歌彩云南 银龄颂华章”合唱展演活动盛大启幕

“放歌彩云南 银龄颂华章”合唱展演活动盛大启幕

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哲涂 摄影 顾云涛 5月24日下午,南浔古镇(gǔzhèn)游人如织,一支队伍正在嘉业藏书楼门前合影(héyǐng),突然挤进了两位外国朋友,热情地要(dìyào)和这些文澜读书岛的书友一起合影。于是,一张欢乐融洽的合影留在了相机里。 这支合影的队伍正是浙江图书馆主办,钱报(qiánbào)读书(dúshū)会、淘品文化协办的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的书友们。他们来到(láidào)这个江南古镇,参观这座中国著名的私家藏书楼,并座谈讨论阅读《嘉业堂志》的感受。 三代(sāndài)研究者和两代守楼人眼里的嘉业堂 参加阅读分享会的有(yǒu)文澜读书岛和南浔区图书馆的20位书友。为他们(tāmen)作分享的是两位长期从事嘉业藏书楼保护和研究的专家。 第一位是浙江图书馆古籍学术研究工作专班组长、副研究馆员陈谊。陈谊毕业(bìyè)于复旦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,他(tā)的博士论文是《嘉业(jiāyè)堂刻书研究》。他的导师吴格是嘉业藏书楼首任(shǒurèn)编目主任、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周子美的弟子。算上陈谊,已经是第三代研究嘉业藏书楼的学者(xuézhě)了。 第二位是浙江图书馆嘉业堂保护专班组长郑宗男。他(tā)已经在嘉业藏书楼(cángshūlóu)工作了20年。他的(de)父亲郑兴宝就是他的前任。他们被人称为嘉业堂子承父业的“两代守楼人”。 两位分享人虽然(suīrán)年纪不是很大,却是如假包换的嘉业堂“老人”。言谈举止间,他们饱含着(zhe)对这座藏书楼的热爱。 郑宗男从藏书(cángshū)起源书楼建成、藏书散佚书楼捐献、浙图接收书楼保护(bǎohù)三个方面向书友介绍了嘉业藏书楼的前世今生。 他从创办嘉业藏书楼(cángshūlóu)的南浔富商刘承幹的家世、生平(shēngpíng)讲起。刘承幹出生于富商之家,又恰逢清末乱世,清朝遗老大量藏书流出,被(bèi)喜爱藏书的刘承幹收藏,遂成(chéng)一代藏书大家。他的藏书主要来自购买(gòumǎi)、抄录、抵押、应酬及赠送,并于1920年开始在家乡南浔建造嘉业藏书楼,专门保存这些藏书。1924年藏书楼落成。 在藏书的同时,刘承幹还以嘉业堂(jiāyètáng)之名,花费20多万元,刻书187种3001卷。嘉业堂刻书一是偏好孤本,二是重视地方文献,三是刊刻清代禁书,四是(sìshì)校刻精审,五是工艺精美(jīngměi),六是嘉惠士林(shìlín),大多免费赠送给需要这些书籍的朋友。 抗战以后,嘉业藏书楼(cángshūlóu)藏书逐渐散轶。1951年11月,刘承幹自愿将嘉业藏书楼与四周空地并藏书、书版连同各项设备(shèbèi)悉数捐献给浙江图书馆。此后(cǐhòu),浙江图书馆对藏书楼进行过(guò)不下10次专门修缮,并对古籍和雕版进行编目、保护,使其保持完好状态。 陈谊告诉大家,嘉业(jiāyè)藏书楼(cángshūlóu)(cángshūlóu)是目前国内唯一仍然拥有(yōngyǒu)旧有藏书并提供读者服务的传统藏书楼。在浙江图书馆官网上检索书目,如果这本书在嘉业藏书楼藏着,读者就可以到这里来查阅。直到今天,嘉业藏书楼还是(háishì)浙江图书馆的一个功能分区。这在所有的传统藏书楼里是绝无仅有的。 刘承幹当年(nián)创建嘉业藏书楼的(de)初衷,先是保藏后是刊刻,然后是接待研究者。1924年藏书楼建好后,很多学者经罗振玉(luózhènyù)、王国维、郑振铎(zhèngzhènduó)、张元济等介绍(jièshào)来查阅古籍(gǔjí)。直到今天,来南浔查阅古籍的人依旧络绎不绝。这就和今日现代公共(gōnggòng)图书馆的功能相连接了。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私家藏书楼的观念和功能。也许刘承幹一开始没有这么想,但它建成以后功能得到了大量延伸。这就是嘉业藏书楼在今天的意义。 主持阅读分享会的(de)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(láoyuè)非常认同陈谊的观点(guāndiǎn)。他认为,中国传统的藏书楼(cángshūlóu)主要有两种,一是皇家藏书楼,典型代表就是清朝存放《四库全书》的七大(qīdà)藏书楼,一是私家藏书楼,以天一阁、嘉业藏书楼为代表。皇家藏书楼也好,私家藏书楼也好,本质特点是藏书的,只为皇家和私人服务,不向公众开放。而(ér)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则是“公共”两个字,向所有的公众、市民开放。 私家藏书楼(cángshūlóu)和公共(gōnggòng)图书馆本质上(shàng)是有区别的。但在嘉业藏书楼捐献给浙江图书馆以后,这里逐渐把私家藏书楼和公共图书馆融合成一体。既保留了嘉业藏书楼的原貌、原书、原来的传统管理方法和保护措施,又(yòu)融入了浙江图书馆的现代图书检索、运转、查阅体系。从嘉业藏书楼的发展,可以明显地看到(kàndào),中国私家藏书楼到公共图书馆的转变,看到私家藏书楼融入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可能(kěnéng)。 劳月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遗产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(de)(de)要求,那就是不仅要保持原貌,而且要保持原生态。具体到嘉业藏书楼(cángshūlóu)这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身上,那就是既要保存藏书楼作为一个古建筑的原貌,更要保持作为一个藏书楼的运维状态,使它在21世纪(shìjì)的今天也能(néng)以传统和现代(xiàndài)相结合的方式完美地发挥作用(zuòyòng)。嘉业藏书楼给古建筑和古籍的保护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:古建筑和古籍不仅仅保存完好就可以了,还要让它们融入现代环境,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。 鲁迅和众人眼里(yǎnlǐ)的“傻公子” 说到刘承幹,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称呼(chēnghū)“傻公子”。这是鲁迅先生给(gěi)刘承幹的评价。 1934年5月,鲁迅收到许寿裳(xǔshòushang)寄来的(de)《嘉业堂刊印书(shū)目》,激起买书兴趣。但(dàn)两次买书都(dōu)吃了“闭门羹”,后通过周建人夫妇和张梓生购买了21种嘉业堂刻书。读书之后,鲁迅说,“对于这种刻书家(kèshūjiā),我是很感激的,因为(yīnwèi)他传授给我很多知识(zhīshí)——虽然从雅人看来,只是些庸俗不堪的知识。”后来,鲁迅还在给杨霁云的信中说:“有些书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,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益处的人物。”这句评价流传甚广,很多人都知道。在文澜读书岛共读微信群里,在阅读分享会上,书友们都谈到了对这个称谓的看法。 陈谊郑重提醒书友,千万不要简单理解鲁迅先生对刘承幹说的这三个字。在那个时代(shídài),所有人都被潮流所裹挟(guǒxié),谁(shuí)还去看那些传统的古籍?只有刘承幹这样一个有钱有能力有热心的人,一心一意用传统的雕版方式,把一些即将散轶的孤本刻印出来(chūlái),供大家阅读和研究。他自称清朝遗老,但刻(dànkè)的书里有大量明朝遗民的书,还有清朝的禁书,这说明了什么?在那个时候,真正懂得刘承幹的,竟然是(shì)鲁迅先生。 陈谊(chényì)很激动地说,只有“傻人”在这个时候才会做这种(zhèzhǒng)“傻事”,才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(xīngxīngzhīhuǒ),延续中华文明(zhōnghuáwénmíng)之命脉。刘承幹收书、刻书从来不以牟利为目标。他是那种真正有传统精神而被世俗眼光视为“傻公子”的人。我们怎么来看这种人?这是对我们提出的一个很大的拷问。陈寅恪先生(xiānshēng)说,对古人一定(yídìng)要有理解之同情,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对待同一件事,这个同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照。 劳月认为,历史上(shàng)的收藏大家既是保存历史文化的学者,又是懂得文化产业规律(guīlǜ)的商人。他们(tāmen)身上的两重性不可忽略。刘承幹(liúchénggàn)就是这样的复杂人物。尽管在那个(nàgè)变乱的年代(niándài)他守旧、顽固,与清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,但仅就嘉业藏书楼保存下来的几十万卷藏书,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。鲁迅先生这句“傻公子”是对刘承幹仗义疏财、传承文化行为的莫大的褒扬。 书友风信子多年前来过南浔,看到“藏书楼”三个字转身就走,觉得好不容易(hǎobùróngyì)出来玩,就不要再去读书了。参加这次走读嘉业藏书楼活动,终于弥补了她的(de)(de)过失,让她认识了刘承幹(liúchénggàn),懂得了嘉业藏书楼的意义。她说,南浔人对最富有的“四象(sìxiàng)”有形象比喻:刘家的银子,张家的才子,庞家的面子,顾家(gùjiā)的房子。100年后的今天,只有刘家的银子换成的书和书楼还(hái)在。刘承幹在《嘉业堂丛书序》里写道:“顾珠玉(zhūyù)财货只可藏于己,不能公诸人,而书则可为万千化身,以公诸天下后世,此其所以异也。”从这一点看,刘承幹一点也不傻,他当得起后人(hòurén)对他的尊敬。 书友一桑归纳了她对刘承幹的认识。一是和他(tā)祖父刘镛相比,他有些胆小。他是族长,为保护万贯家产,这是很自然的。二是有些懦弱,收书(shōushū)的过程中,经常被骗,他选择息事宁人。三是比较天真,尤其在对清廷和日本人的关系上(shàng)。四是非常(fēicháng)善良,愿意帮助亲朋故旧。归结到最后,刘承幹其实是一个(yígè)性情中人(xìngqíngzhōngrén)。正因为他这种性情中人,我们今天才能在嘉业藏书楼看到那么多文化宝藏。 南浔书友沈雁认为,刘承幹是清末的(de)富豪,本来可以安享(ānxiǎng)荣华富贵,却把毕生心血倾注于藏书(cángshū)刻书护书上。他抱着一种人生大愿来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,必定(bìdìng)是会被历史和时间记住的。刘承幹虽然守旧,但在藏书这件事上却有超前思维。他从不把藏书作为秘不示人的个人宝库,欢迎朋友(péngyǒu)来借阅、抄书,甚至为远道而来(yuǎndàoérlái)的朋友免费提供食宿。他这种开放慷慨的精神值得我们来传承。 针对有位书友提出的(de)藏书楼(cángshūlóu)如何防潮防虫的问题,郑宗男回答道,嘉业藏书楼在这方面有很多特殊处理,一是(shì)一楼地砖下面是中空的,大概20公分(gōngfēn)左右,空气(kōngqì)可以流通。再下面铺了细沙,防止潮气往上。二是藏书楼的排水系统非常先进,雨水从柱子中间流下来,通过暗沟排到外面,地面始终没有(méiyǒu)积水。三是层高(gāo)很高,有利于空气流通,带走一定的潮气。四是藏书楼的家具、地板,都是能吸水的材料,比如柚木,可以吸走一部分潮气。最后(zuìhòu)是通风。梅雨季节藏书楼全部关闭,不让(bùràng)潮气进去。等到立秋之后,逐渐打开门窗进行长时间的通风,一直到春节之前再把门窗关起来。这就是从刘承幹开始一代一代人口口相传的传统管理方式,今天依旧(yījiù)得到很好的继承。 浙江图书馆律婳曾经作为(zuòwéi)地方文献部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在嘉业藏书楼(cángshūlóu)工作过一段时间,从郑宗男那里学到了很多传统的古籍保护技巧。她觉得,应该向多年来致力于嘉业堂藏书楼保护的工作人员表示敬意。他们就是像刘承幹一样(yīyàng)的“傻公子”,小心翼翼地把(bǎ)古籍和藏书楼当成孩子一样在呵护。 书友朱妍非常(fēicháng)赞同律婳的(de)观点,认为陈谊、郑宗男和劳月都是和刘承幹一样的“傻公子”。他们兢兢业业(jīngjīngyèyè),在物欲横流的世界,默默地做着世人眼里认为无用的文化传播事业,我们都要向他们致敬。
“放歌彩云南 银龄颂华章”合唱展演活动盛大启幕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